校第一届关工委名誉主任吴修一先进事迹
日期:2011年09月01日 09:42:00
我校第一届关工委名誉主任吴修一同志在2009年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其事迹为:

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记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离休干部吴修一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原副校长吴修一,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经历了长期戎马生涯和革命斗争锻炼的老战士。他1984年离休,今年已89岁高龄。在工作岗位上,他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奉献于党的教育事业。离休2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革命本色,坚定理想信念,以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已,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践着自己在入党时“革命到底”的誓言。他倾囊50万元帮助四川地震灾区重建校园,倾力关心支持家乡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慷慨资助贫困青少年学生读书学习的感人事迹,在南粤大地上广为传颂。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2008年,他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授予他为“永不离休的老战士”光荣称号; 2009年他又被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吴修一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人, 一个心底无私、胸怀大爱的人。所有给他的称号和赞誉都名副其实。他既是一位平几的长者,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革命战士,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反哺义重 感恩母校济后人
  当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的时候,吴修一毫不犹豫地把一生的积蓄都捐献出来,确实难能可贵。但是,这一感人肺俯的义举,绝非一时之念,也不是偶尔心血来潮,而是来自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传统美德的完美融合,来自于共产党员的党性本色和宗旨意识。他乐于奉献,志在奉献,不是一时一事;他兴教助学,关爱下一代,也不是一时一事;他离而不休,老有所为,更不是一时一事。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正了是这样,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做善事,以自已一以贯之的高尚行为,完成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升华。
  广东省潮州市是一座崇文重教、人文荟萃的历史名城,市城南小学是一所建校108年的历史名校。吴修一的少年代曾在城南小学接受启蒙教育,直到14岁因家庭贫寒而辍学。尽管离开这所小学校已经数十载,但他仍念念不忘当日母校对他的教育与培养。每当说起母校,他总是热泪盈眶,满怀感恩之情。他深深懂得,他思想深处所具有的浓享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参加革命后,能长期在党的文教战线工作并担任重要职务,都离不开早年间母校对他的哺育。他常说:“饮水思源不能忘,树高干尺根为本,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在他心中,始终是“师恩深似海,不忘哺育情”。
  早在1985年,吴修一夫妇俩回家乡养病,来到了阔别50年的母校寻根访友,始知具有悠久历史的母校在抗战时期为日寇炮火炸毁,解放后新建校舍也显得狭窄简陋,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他心情十分激动,为母校的面貌未能与时俱进而遗憾,更为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因贫穷落后不能更快地成长进步而忧虑。予是,他一直把帮助母校的发展放在心上,为之操劳奔波,呕心沥血。他发起成立了母校校友会,自己率先带头,并先后倡议校友支持母校新建和扩建校舍,增添设备,赞助母校设立奖励教师和学生基金、贫困学生助学金、电化教育基金,帮助退休老教师解决住房问题,资助生活困难的老教师,编写校史,建立校史陈列室等。在他的倡导下,在海内外校友和学校领导、教工共同努力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支芝持下,城南小等建成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2003年又建成4200平方米的双语教学楼。2005年,学校择地又另建了一座3.5万平方米、设备现代化的城南中英文学校,形成“一校两制、一体多元、同步发展”的办学新莫式。
  感恩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吴修一对母校的感恩与反哺,不仅体现了一位学子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位革命老战士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关切和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关爱。20多年来,他赞助母校各项建设资金40余万元,捐赠图书数千册,还捐献了一大批珍藏多年的历史文物等。这些普普通通的数字里,蕴涵着他心系教育事业、泽及子孙后代的高尚情怀,体现了为家乡和母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无私关爱 捐资助学见真情
  对于吴修一来说,如何捐资助学,怎样关爱失学少年,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他殚精竭虑的所思所想。出于少年失学的自身经历,以及对教育强国的深刻认识,他非常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对那些勤奋刻苦、有志成才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学生,他总是慷慨解囊,倾力相助。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老话,他自理解特别深刻、具体和热切。
  2003年7月,一家报社报道了丰顺县农村一位品学兼优的小女孩,因家庭遭遇不幸、父亲去世而面临失学困境。吴修一夫妇看了报道之后,当晚一夜都没睡好,觉得无论如何一定要帮助孩子上好学。第二天,他便赶到报社拿出1万元,请记者转给这个女孩,并表示要一直资助她读书,若他们夫妻哪一个先走了,留下的一位也要继续帮助女孩完成学业。在他们夫妇俩的资助下,这个小女孩不负厚望,顺利入读了中学。2009年高考前,这个女孩子的母亲因患不治之症去世了,他们夫妇俩又与正在准备参加高考的女孩密切联系,鼓励她坚强面对不幸,保持良好心态,走好人道路。女孩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终于考上了广州的一所大学,来到了他们夫妇身边。
  2004年7月中旬,媒体报道了怀集县一位农村学生靠拾荒卖破烂完成了高中三年学业,又以高分考上大学,但却面临没钱交学费的困境。吴修一看到报道后,立即通过报社给这个孩子汇去了1万元。 在他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这个有志气的孩子顺利入读华南农业大学。这个孩子来到广州后,吴修一既是邀请也是要求他每个月来家里一次,一方面为孩子改善伙食,增加营养;另一方面也让他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交流思想。由于初到大城市上学,这个孩子对新环境不太适应,加上性格比较内向,有点自卑。他就鼓劢他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开阔知识面,增强自信心。在他的鼓励下,这个孩子报名参加春运志愿者,义务担任临时列车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这位昔日腼腆、自卑的农村孩子,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孩子动情地说:“能认识吴爷爷,得到老人的无私资助和亲切教诲,是我一生的幸运。”
  吴修一就是这样,他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帮助,并不仅限于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生处世等各方面关怀他们的成长。他先后给受他资助的孩子们寄去大量的图书资料,包括学习工具书、辅导资料等。为了指导这些孩子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道德修养,2004年他专门订阅了《素质教育》杂志,从中摘录有益有用的篇章,复印下来寄给他们阅读。为了帮助准备高考和中考的孩子,他分别买来不同的复习资料寄给他们。夫妇俩把这些贫困的农村孩子,看做是自已亲孙子、亲孙女,时时放在心上,关怀无微不至。他对亲戚的帮助,也侧重于帮助其子女读书上学。对于帮助做家务的保姆,他也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看待,要求其利用晚上在省电大读大专班,或送给教材,辅导她们自学。他认为,对贫困孩子的帮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不仅给孩子们寄书寄资料,而且经常给他们写信、打电话,与他们谈心,谆谆教导他们应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他给孩子们写的信,少则两三页,多则十几页,字里行间都倾注着关切和真情,深深感动和激励着孩子们。
  吴修一资助贫困学生的例子很多,除了广东省的,还有贵州、福建等外省贫困地区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一直接受他资助并经常联系的孩子就有10多名。2004年,他专门捐助5万元给潮州市城南小学,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在校贫困生;老战士联谊会韩江纵队发起资助凤凰山革命烈士后代的助学基金,他一次就捐助1万元。捐资助学送关爱,已深深嵌入他们夫妇俩的思维里和血液中。每逢存折里又有了一些积蓄,他就会琢磨着该给哪个孩子寄钱了;每当在媒体上看到有孩子失学或陷人困境,夫妇俩就会商议着该怎样捐款,尽快把爱心送给需要资助的孩子,这已经成为他们夫妇俩的一种习惯意识和自觉行动。

高风亮节 鞠躬尽瘁写忠诚
  一位哲人说过:“美德像奇丽的宝石一样,如果镶嵌得淡雅,就显得更有风采。”吴修一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淡泊、炎定、优雅和从容,充满了长者的智慧。
  吴修一夫妇一辈子都是靠工薪收入为生,除了离休费外,再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他们毕生都自觉接受并始终保持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继承了党的艰苦奋斗、勤劳朴素的优良传统。多年来,他们热心慈善救灾和兴教助学,倾心尽力关爱下一代,累计捐赠款额已超过了100万元。这沉甸甸的超百万元捐款,都是他们平常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他们夫妇俩的生活非常节俭,家居陈设简陋,家电多是用了好多年的老款式老型号,18元买的那把藤椅已经坐了20余年,他们穿的衣服不少都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置办的。他出门办事,经常挤公共汽车或步行,不轻易坐出租车。他对子女要求很严格,常常告戒他们要自力更生、踏实勤奋,要靠自己奋斗,不要依赖父母,不要希望父母把财产留给自己。他常说,我革命一辈子,空手而来,也只会空手而去。对于家里上万册藏书、几十年的剪报资料,他也作了安排,将分别赠送给城南小学和送省档案馆收藏,让它们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对于将来的身后事,他向家人交代:丧事从简,不举行任何仪式,遗体捐献作医学研究,不留骨灰。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吴修一对自己的生活如此“小气”,对子女的要求这样“苛刻”,对于“奉献”却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和坚定,而且奉献得如此义无反顾,不遗余力。这充分说明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已经超越了世俗,胸中只有大爱。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奉献,奉献就是他的幸福。他坚信,党的想、信念和宗旨,永远不会褪色,更不会过时。对自己以往的努力和付出,他并不满足,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在尽一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为了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要争分夺秒再多作一些贡献,献出自已全部的光和热。”
  吴修一就是这样,多年来,他处处按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和要求保持革命本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为党旗增光添彩。

   心系灾区 倾囊赈灾献大爱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突然降临,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灾情的惨烈和惨重,也给数千里之外的吴修一极大的震撼。他的夫人也是与他同年入党同年离休的老同志,他们以高度的党性和革命责任感,心系灾区,情系灾民,时时关注着抗震救灾的进展。他说:“我参加革命70多年,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也经受过严峻的考验,我都能泰然处之。但这次大地震给人民造成如此巨大的灾难,使我感到难以抑制的沉重和痛心!”看着地震灾情的新闻报道,他心急如焚,坐立不安。几十年革命生涯养成的为国分忧、为民解困的品行和习惯,使他在第一时间作出积极投人赈灾的决定。当天夜里,他就打电话给学校离退办主任和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建议立即发起赈灾倡议。他说:“抗震救灾,我们离退休干部党员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应该迅速行动起来!”
  在吴修一的倡导下,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离退办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提前作出赈灾部署,他们夫妇俩当即捐出2000元。之后,他们又响应上级党组织发出的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的号召,以最快的速度,再次交纳了2000元的特殊党费。他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坚定的革命者,他深深懂得,钱财是身外之物,只有革命事业和人民利益才是人生的根本。把钱财交给党组织,奉献给人民,用于救困解难,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关注着抗震救灾,关注着重建家园的进展,他从电视里和报纸上了解到广州担负着援建汶川县威州镇灾后重建任务,他又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在“5. 12”特大地震1周年之际,他与夫人商定,决定将一生积攒下来的50万元全部捐建汶川县第二小学。鉴于这次捐赠非同寻常,他们夫妇俩特意给四个子女分别打电话,说明捐赠的意愿,多年接受他革命家教的子女们都十分理解和支持父母的义举。
  2009年5月31日,吴修一夫妇郑重签署了捐赠意向书,6月17日办妥了捐赠手续,广州市慈善会向他颁发了捐赠证书。他说,我把这些钱捐给地震灾区重建校园,就是为了让灾区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早日成长为祖国有用之才。正是为着这样一个朴素而又崇高的目标,这位高龄老人以极大的革命责任感和自觉性,作出了这样异乎寻常的捐赠行动。在将毕生积蓄捐出后,他欣慰地说: 捐赠是我们夫妇的共同意愿,也是举家同意的一致行动。这样,我就真的可以感到“无钱一身轻”了。

(本文选自中组部老干部局编印的《金秋红叶》一书)

广东开放大学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制作维护 Copyright © 2009-2019
学校地址:广东省 广州市 下塘西路1号 邮编:510091